1、空间膜面剖分成空间膜条
膜结构是通过结构来表现造型,空间膜面在剖分成膜条时,要充分考虑膜条的边线即热合缝对美观的影响,同时膜材是正交异性材料,为使其受力性能最佳,应保证织物的经、纬方向不曲面上的主应力方向尽可能一致,此外,用料最省、缝线最短。
2、空间膜条展开成平面膜片
空间膜条展开成平面膜片,即将膜条的三维数据转化成相应的二维数据,采用几何方法,简单可行。但如果膜条本身是个丌可展曲面,就得将膜条再剖分成多个单元,采用适弼的方法将其展开。此展开过程是近似的,为保证相邻单元拼接协调,展开时要使得单元边长的变化为极小。
3、应力状态转化到无应力状态
从应力状态到无应力状态的转化,即释放预应力、迚行应变补偿。膜结构是在预应力状态下工作的,而平面膜材的下料是在无应力状态下迚行的,为确定膜材的下料,需对膜片释放预应力,并迚行应变补偿。这里的补偿实际上是缩减,在此基础上加上热合缝的宽度。
前面我们谈过,1970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出现的空气膜结构,标志着膜结构时代的开始。当时的美国馆拟椭圆形、轴线尺寸为140m×83.5m,由美国的盖格尔(D.Geiger)与贝格尔(H.Berger)设计其结构,它不但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跨度的膜结构,而且是首次采用了聚氯乙烯(PVC)涂层的玻璃纤维织物。与此同时,还有一个气胀式膜结构,用于直径约50m的富士馆。
大阪博览会闭幕之后,作为临时性建筑的美国馆与富士馆都已拆除,但它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此后膜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的发展,表明它已经远不是过去那种临时的大棚,即使对膜结构的采用比较谨慎的日本,在1988年东京后乐园棒球场空气膜结构建成之后,在建筑法规中正式认定膜结构可用于永久性建筑。 从跨度来说,美国庞提亚克的"银色穹顶"气承式膜结构的平面尺寸有234.9m×183m,类似的大型体育馆在北美就建了九座。从面积来说,沙特阿拉伯吉大机场候机大厅的悬挂膜结构占地42万平方米,当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膜结构。
60年代,美国富勒提出了"张拉整体"的概念,即以连续的受拉钢索为主,以不连续的压杆为辅,组成一种结构体系,然而他的概念始终没有在工程中得以实现,其后盖格尔把这种概念运用到以索、膜与压杆组成的"索穹顶"上,并成功地建造了直径自93 m到210 m的体育馆。作为膜结构一种新形式的索穹顶,是膜结构体系的一大进展,自从1988年用在汉城奥运会的体操馆与击剑馆以来,又在一些体育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,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"佐治亚穹顶",拟椭圆形的尺寸达240m×193m,美国佛罗里达的"太阳海岸穹顶",圆形直径达210m。


(责任编辑:frank)